一、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
所谓审计质量,是指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优劣程度。审计?|量的优劣,主要由审计项目的决策、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审计工作的结果这三个方面来决定。审计项目决策正确与否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审计工作效率的高低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基础。效率的高低涉及审计实施的各个环节,包括审前调查、制定方案、调查取证、审查分析、审计记录、审计报告、审计结论、审计档案整理等。审计工作的高效率取决于这些环节的高效率。审计质量的内涵之一即是审计工作的效率情况,要想保证审计的高质量就必须取得工作的高效率。
所谓控制,就是对受控对象施加一种能动作用,使其按照控制者的意志运动或按控制者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审计质量控制,就是通过对实施审计的各个环节不断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制度规定和实际需求,以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的行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自身,客体是审计过程中的所有质量问题,严格的质量标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必须由实施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一种自我控制行为,并始终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审计实施的全过程。审计质量标准既不是审计人员自己制定的,也不是某个审计机构或单位制定的,而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审计机关或审计组织制定并得到广大审计组织和人员承认的标准,是用以衡量与考核审计工作质量水平的参照物。没有质量标准就没有衡量的依据,就无法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涉及审计质量高低的因素很多,包括审计环境、审计组织、审计人员的素质、管理制度、方法手段等。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建设,就要围绕改善审计环境、优化审计资源、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完善管理制度和创新方法手段等方面来进行。因此,审计质量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有利于维护会计师事务所的形象
当前,审计服务市场进一步饱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受到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审计方法和手段的限制,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仍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审计质量还不够高,管理不够科学。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审计质量,才能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才能提高市场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增加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前景。
(三)有利于控制审计风险
当前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经营状况较为紧张,投资者信息质量意识进一步提升,这些都容易把审计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风险。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力度不够,就可能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种种技术层面或政策层面的问题,使最终的审计结论经不起考验,也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造成被动。因此,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是控制防范审计风险的必然措施。
三、审计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审计环境是指审计活动时的周围相关情况和条件。审计质量与有形产品的质量相比,其面对的环境是千差万别的,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更加广泛,可分为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等;内部环境因素包审计人员素质、质量控制、审计方法等,这些因素交融在一起,构成审计环境。溯其渊源,可知审计是应环境的需要而产生。观其演进,可见审计是伴随着环境的发展而发展。优良的审计环境能保证审计质量和权威地位,使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很好地发挥审计的重要作用,进而促进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反之,损害审计的权威性,限制审计作用的发挥,将制约或阻碍审计事业的向前发展。从宏观角度看,经济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审计对象建设发展水平方面。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建设发展水平高的情况下,审计对象的主要关注点在发展的质量,需要规范管理,对相关信息要求很高,股东、监管机构、公司管理层等都依赖审计做出精确的结论,相应审计质量也较高。而在被审计对象建设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对审计信息的要求相对较低,由于本身资源不足,不能或不愿为审计人员提供充足的经济信息,因此审计质量水平相对较低。
从微观角度看,经济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审计对象信用程度的高低。在规范的微观经济环境下,多数审计对象能够按照既定经济规则进行经济活动,信用程度较高,所提供的信息质量较高,因此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实现较高的审计质量。而在混乱的微观经济环境下,有的审计对象的经济行为是不符合规则要求的,所提供的信息质量较低,审计人员需要对鉴别资料真伪、经济业务真实性、存在性等方面花费大量精力,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很低,相对制约审计质量的提高。
四、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对策
审计质量的控制具体体现在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审计后续阶段全过程及其各环节上,重点是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质量的控制,此外还要对责任质量进行追究。
(一)审计方案质量的控制
审计方案是审计组编制的具体审计项目工作计划,对于审计结论的产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首先,审计方案的编制应当建立在对审计对象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还应当收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其他文件资料,以及审计对象以往接受审计和相关审计意见等情况等。其次,审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可操作性,针对每项任务确定具体的审计目标,并对工作难度和审计风险进行适当评估、科学分工。此外,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发现审计方案不适应实际需要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规定及时调整,以降低审计风险。
(二)审计证据质量的控制
审计人员要综合运用检查、盘点、观察、调查、函证以及录音、录像、拍照、复印、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并保存审计证据。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审计过程,防止主观臆断,保证审计证据具有客观性;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要通过分析、判断,决定取舍,保证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具有相关性;审计证据要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保证审计证据具有充分性;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审计证据具有合法性。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结束以后,应当统一?R总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取证材料清单,并严格落实复核制度,明确审计取证的责任,对重要审计事项未收集审计证据或证据不足以支撑审计结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应当进行责任追究。
(三)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控制
审计工作底稿用来记录审计过程中的审计事项,其本身就是对审计人员实施现场审计质量所进行的控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做到内容完整、真实,重点突出,如实反映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状况,以及审计方案实施和调整的情况。审计工作底稿载明的事项、时间、地点、当事人、数据、计量、计算方法和因果关系必须准确无误、前后一致,不得擅自删减或者修改。同时坚持严格的复核制,由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或专(兼)职复核人员分别在审计实施中、审计报告形成前期、审计报告提交审计部门领导审定前逐项复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审计报告质量的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的末端反映,是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最直接的体现。报告应当内容完整,表述正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审计报告质量控制重点是对审计事项的评价进行控制,检查审计结论是否在综合分析、归类、整理、核对的基础上得出,审计人员是否按照准则所提供的标准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在使用标准定性的过程中引用法规是否正确,是否遵循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五)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为了体现审计项目全过程控制的理念,要从审计准备阶段到审计终结阶段,对审计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证据的收集与取舍、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以及审计报告的出具等重点环节,根据所承担的相应的审计任务,按照程序责任、职务责任、违规责任以及违法责任等,对部门领导、审计组、审计组长、审计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审计质量责任范围和性质区分。根据违规违法程度,考虑设定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形式主要有:责令改正错误、警告和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以及停职培训;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提请相关机构撤销执业资格等;构成犯罪的,应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